張蓬輝學長(經濟62學)|投資,是一場人生的長線

揭開『股市投資大神』的人生哲學,以『北大經濟人』的理性與良善實踐「善的循環」!

「人到一個階段,就會發現,賺錢固然重要,但能幫助別人、回饋母校,那份快樂是不一樣的。」─ 張蓬輝學長

採訪/國立臺北大學經濟系系友會秘書處

▌從少年投資人起步,累積市場洞察力與獨立思考

張蓬輝學長自就讀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(原中興法商學院)時期起,便展現出對經濟與市場的高度敏銳度。大學期間,他一方面擔任田徑隊長鍛鍊紀律,一方面透過撰寫文章、投稿報紙累積觀察與分析能力。畢業後考取財務官入伍職掌軍中財務分析,退伍考入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服務,後續入職世華商業銀行,正式踏上金融與投資的道路。

「我那時候每天都在看報、記數字。」學長回憶。當時沒有網路、沒有即時資訊,市場研究全靠紙筆與直覺。他從股票基本面開始學起,自己做功課、看年報、觀察景氣循環,並逐漸體會到「真正的投資不是預測,而是理解。」

早在民國77年(1988年),學長便在《經濟日報》發表市場分析文章。雷曼兄弟事件期間,他更以深厚的經濟學底蘊,從供需與景氣循環角度分析市場動向,在大多數投資人恐慌出場時,他反而看見長期價值的契機。

「盡信書,不如無書。」這是他一貫的信條。投資不能僅依賴技術線圖或理論,而要透過長期觀察,歸納出屬於自己的邏輯,他笑著說:「我不是膽子大,是膽大心細、眼光精準。」投資講究紀律與耐性,靠的不是運氣,而是時間與觀察。當年台積電股價跌至36元時,他選擇長期持有;十多年後股價突破千元,印證了堅持與獨立思考的力量。

Scimgfv17ut 1

張蓬輝學長至系友會分享投資理財心法

▌用經濟學邏輯看投資市場:從供需循環到實體觀察

身為經濟系出身的投資人,張學長習慣從經濟原理出發,用最根本的邏輯理解市場。他認為,市場中沒有永遠賺錢的企業,也沒有永遠虧損的行業。暴利會吸引競爭者湧入、壓縮利潤;虧損則會逼退業者,市場自然回到均衡。

他常用最生活化的例子說明:「像釣蝦場或咖啡廳,一開始利潤高,大家紛紛投入,供給變多了,最後就撐不下去,但當店家退場,剩下的反而能活得更久,這就是最簡單的供需循環。」

除了理論推演,他更重視「觀察力」,他曾因路上看到一輛印著某公司字樣的快遞車,而開始研究該公司股票,最終在股價33元時獲利出場,成功運用觀察力換得四千萬元收益,另一回,他在街頭看到某公司「AI領先者」廣告後,開始關注該公司的品牌動態,觀察到企業的實體布局與曝光頻率增加,也意味著成長潛力。

「觀察,就是最好的研究。」

學長說,投資應建立在真實生活與產業脈動的交叉驗證上,而非單一數據或輿論,他提醒年輕投資人:「要常問自己,這家公司賺錢的邏輯是什麼?如果今天不看股價,它的產品、技術、管理還值得信任嗎?」這樣的「實體觀察法」正是他一路走來屹立不搖的根基。

▌從股市轉進房產:以紀律布局長期穩健

在股市獲利之餘,張學長將部分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,尤其偏好具都市更新潛力的物件,他以和平東路一處近四千萬的房產為例,經計算後預估可在都更後增值四倍以上,「土地持分大,就有價值。」他簡潔地說。

他同時指出,房地產與股票雖然不同,但邏輯相通—都需要看長期結構與供需變化,近年來,他觀察政府「青年安心成家貸款」政策對房市的刺激,也提醒年輕人不要因政策紅利而盲目進場,「房子不是漲就好,要想清楚地段、結構和時機,才是真本事。」

回顧雷曼兄弟危機時期,他的股票市值從三億跌到不到三千萬。

「能不被迫出場,才有資格等待反彈。」他說,那次經驗讓他深刻體悟風險管理的重要性,如今,他強調控制槓桿、維持現金流,並養成「前一晚寫下明天操作」的習慣。這種紀律,讓投資成為生活節奏,而非壓力來源。

張彭輝照片壓縮04

張蓬輝學長時常出遊踏青保持身心靈健康

談到長線投資,學長也提醒後輩:「長線的前提是要活得久。」

他認為身體與心理健康,是所有成就的根基。太太罹患大腸癌的經歷,讓他更重視健康檢查與飲食習慣。「不能便祕,身體的循環就像市場,堵住就會出問題。」他幽默地說:「每天排一次便,比每天看盤還重要。」

生活上,他也是紀律的實踐者。

「襪子不能亂丟,眼鏡手機要放固定位置,這不是潔癖,是一種習慣。」

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,反映了他對秩序的重視——從生活秩序延伸到投資秩序,都是穩健長期的基礎。

多年市場歷練,讓張學長體悟到:「財富的價值,不在擁有多少,而在能夠成就多少。」

他將父親「樂善好施」的精神化為行動,當財富超過生活所需後,他選擇捐助母校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,設立獎助學金,幫助更多學弟妹安心就學。

「我父親那代人收入不高,但願意出錢造橋鋪路。那時我就想,如果有能力,就該讓善意流傳下去。」

這份念想成了他回饋母校的起點。透過捐款,他希望不只是經濟上的支持,更是一種精神傳承——讓學弟妹看到前輩的實踐,也鼓勵他們未來有能力時再把這份力量傳遞出去。

他笑著說:「信自己,也相信善會流傳。」

從股市到房市,從個人紀律到社會回饋,張蓬輝學長用行動詮釋了一位經濟人最動人的信念—讓知識與善意,不斷複利,成為人生最長線的報酬。

若您也認同張蓬輝學長「善的循環」精神,歡迎共同參與經濟系獎助學金計畫,讓更多年輕學弟妹能安心就學、持續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