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ESG 尚未被廣泛討論的 20 多年前,李堅明學長(國立臺北大學經濟系博士班前身──中興大學經濟學博士,86 年畢業)就已以前瞻的眼光,看見了 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之間的深刻連結。
在那個年代,「永續」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。1997 年《京都議定書》首次為溫室氣體減量訂定具體義務,雖在國際間掀起迴響,但在台灣,相關的政策討論仍相對稀少。社會大眾對「減碳」「低碳生活」甚至感到陌生,談論「碳權」「碳交易」更顯得不合時宜。對許多人而言,這是一條孤寂的道路,也幾乎是一場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
然而,李學長選擇迎難而上。自博士班研究起,他便致力於 環境經濟學,並以「如何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生」作為核心課題。不同於單純的政策呼籲,他以嚴謹的數據分析與經濟模型,提出 「用市場機制推動減碳」 的構想,主張透過碳交易制度,使減量責任能在不同產業間更有效率地分配,讓環境保護不再只是成本,而能轉化為驅動產業轉型的動能。
這樣的觀點,與當時全球逐漸興起的 碳定價(Carbon Pricing) 思潮相呼應。歐盟自 2005 年起啟動 歐盟碳交易體系(EU ETS),美國加州、韓國與日本東京等地區,也相繼採取排放權交易制度。李學長洞悉國際趨勢,並率先在台灣提出相關理論與倡議,因此被媒體與學界譽為 「台灣碳交易之父」。
在他的努力下:
- 政策研究:主持或參與多項政府委託計畫,針對碳交易與碳稅制度提出可行方案,對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的形成提供專業建議,為後續制度設計奠定基礎。
- 學術貢獻:發表多篇具影響力的學術論文,建構台灣環境經濟學的核心架構,研究成果為後輩學者與產業界廣泛引用。
- 國際交流:積極參與亞太及國際性論壇,分享台灣案例並吸收最新經驗,讓台灣的政策研究與國際接軌。
- 人才培育:在國立臺北大學任教,指導多位碩博士生投入能源、氣候、永續議題,許多學生日後進入政府、產業或學界,持續推動永續理念。
- 社會倡議:推動「零碳商店」「負碳商品」等實驗計畫,並透過協會舉辦論壇、講座,將「淨零減碳」帶入大眾生活。
這份長期堅持並非一蹴可幾。李學長常說:「在最孤單的時候,正是最需要堅持的時候。」 當外界尚未意識到碳排放將成為未來全球競爭核心議題時,他已默默耕耘,建構出一套理論與實務並行的基礎。
二十多年後,當「淨零轉型」已成為全球共識,李學長的努力也顯得彌足珍貴。
因此,今年他榮獲 國立台北大學第 25 屆傑出校友(學術成就獎),這份殊榮,背後更有 國立臺北大學經濟系系友會的共同推薦。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專業的肯定,更是全體系友對於他長年耕耘的一致支持。
李學長以自身歷程告訴我們一個重要啟示:
「全國淨零,人人有責。」
淨零不是口號,而是一場需要政策、產業、市場、學術與全民共同參與的長期工程。每一分努力,都會在社會激起漣漪,並在累積中形成推動歷史的浪潮。
今天,當「碳交易」「碳定價」已成社會熱詞,當各大企業與政府部門都在思考如何邁向 2050 淨零目標時,我們回望二十多年前,就能看到一位北大經濟系學長如何在無人喝采的時刻,選擇了堅持與投入。
✨ 恭賀李堅明學長!
這份榮耀既屬於您,也屬於所有相信知識力量、堅守永續理念的人們。



